研学旅行课程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并凭借着团队合作学习的特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对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现在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逐渐变高。针对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呈现多样性,教育创新理念开始出现,一场全民教育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驱。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 要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学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素养、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2014 年8 月,“ 研学旅行”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认可并鼓励。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 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另外,教育部也定点增加了许多研学旅行的试行地点。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数量日渐增多,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吉林吉大附中仅2017年9月开学以来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显著提高。
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正规化的研学旅行项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研学旅行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配套模式。其中,在研学旅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明显成熟于国内,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提供正规化解释,为此领域的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行动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也是我国急于完善此方面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国外在此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上,国外的学校会与市场深度接轨,在课程设计上与创新、科技、文化组织广泛合作,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
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为了弥补校内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不足,研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应以实践锻炼为主。实践的核心素养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所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包含的创新、合作、组织、领导等能力,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一展现,如何将能力的锻炼和有趣的课程相结合,如何将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出来,都包含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素养来展开。就如课程大纲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是在研学前的精心准备,严格选拔,配备好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行走队伍,设计好出行综合课程,还是在研学旅行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或是在研学后的成果展示,无不透露出从实践出发又回归于实践的课程设计理念。表1是具体的课程大纲安排。
笔者以学校2016年夏季的“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为例从课程设计、问卷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此次研学旅行。
(二)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的具体设计方面,在经过主题选定、路线规划、目标分析之后,“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研学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
(三)问卷调查及课程反思
在此次研学将近结束之时,为了调研研学旅行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学校以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内容大体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基本看法,他(她)们对研学旅行利弊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对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建议。以下重点选取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1)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生心中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与以往的认识不同,随着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也渐渐提高。数据显示,有253 个学生(一共300个样本)表示安全保障老师是研学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除学校配备的安全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该与校外的安保公司、当地的医院等安全保障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要有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全程陪同,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再者,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让学生知晓并熟悉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也是降低风险的方法之一。研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对准备。
(2)课程设计要求更高。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文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建议中,学生们普遍选择了上述选项。这与研学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灵活多变的课程形式、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应试课堂中常常被忽略的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这会极大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拓宽眼界,提升综合素质,很好地契合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学校还应该与当地的特色教育科技企业和公司合作,拓展和补充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项目,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如此次课程中的宣纸制作和制作徽州园林就是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此外还应该将这种合作模式化和常态化,在每一次的不同的行走课程中都融入这种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每次的旅行课程都有差异化,又有共同点。
(3)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定位不清,研学当做旅游;人数过多,管理监督混乱;活动太多,有些浮于形式;重体能训练,轻心灵感悟;前期培训不足,技能很难消化,这四点是学生们认为现如今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其中第四点尤为突出。这为活动的设计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在旅行中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精简活动项目,做到重质重量”等。
针对以上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式,其中“做好规划”“安全制度”“做好培训”成为关键词,这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多健全和完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看,针对此次研学旅行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学校应在旅行前,做好全面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必须详细而得当,其中的安全保障和课程规划必须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与当地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可建立研学旅游基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研学旅行基地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可以用优惠政策的扶持吸引学生研学,制定安全监管和医疗救援;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学校方面做好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研学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4)研学旅行时间及路线选取建议。在“研学旅行的时间,你更希望放在”此项问题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暑假,空余时间长可能是此项答案的背后逻辑,学生们更愿意花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旅行。
针对研学旅行时间应该控制在多久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在“一个月左右”及“2—3周左右”,合并占比达八成左右。可见学生们舒适的出行时间约2—5周,这与青少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关,研学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
(5)实际研学课程能力培养方向。在对“研学旅行中想要提升的能力”一题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主体还是希望提高学习和合作能力,而关键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锻炼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锻炼不到的实际能力,如组织创新能力以及重要的领导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
结论和建议
根据对于黄山行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研学旅行的设定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学旅行课程最好是由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发起。②在人员安排方面,安全保障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必须建立。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内容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研究发现的自然人文等,必要的公益活动也同样需要被考虑。④一场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周期最好为2—5 周。⑤研学活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中小学研学课程的逐渐兴起,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在逐渐提升,研学课程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各校在研学课程的路线、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在课程的配套工程上都在逐渐的细致化和完善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知行合一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今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研学旅行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经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如今的研学旅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文章来源:《教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