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走世界:跨过太平洋,踏向美利坚

国际研学旅行研究院消息 在10多年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没有出现”研学旅行”这个词语的时候,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创新教育的教师的我,已经似乎感觉到了它会出现。

我坚信,未来有可能学生边研究,边旅行,必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流行开来。

那时候的我,经过观察和总结已经发现,研学旅行未来必成为一个热点。

当时我的依据有两点。

第一点,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热持续攀升。

第二点,学生的旅游不同于成人,一是受假期限制,二是和学习有关。

研学旅行走世界:跨过太平洋,踏向美利坚

2009年,我突发奇想,一定到世界上去看一看,转一转。

一个普通的老师,走向世界,是非常困难的。

那时的我,把目光瞄准了上海。

在我的心目中,上海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领跑全国,要学习,就必须先到上海。

那年秋天,我只身一人前往上海,拜师学艺,拜访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陈伟新先生。

在陈伟新先生和其他一些上海同仁的指导下,我在头脑奥林匹克创新领域一路奔跑,并将该项活动,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引入到中原腹地的大河南。

第一次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叫情感小车。

在上海的指导下,利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和学生设计制作了一辆情感小车,作为和世界交流的载体,也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向世人展示。

在陈伟新先生的推荐下,我有幸将该项目带到了美国世界创新大赛的舞台,交流和展示。

现在想来,10多年前的我,也是比较大胆的。

英语不但不好,而且非常不好。

当时我说一句英语,十个老师会笑话我,有人挑逗我说,就这样的英语,还想去美国。

大胆是我的性格。

我觉得越是英语不好,越是锻炼我的时候。

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专职老师,应该有这种勇气和力量,那就是不靠导游,不考翻译,就靠自己,只有自己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表率,才能够让别人信服。

英语由不好变好,语言由不会变会,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就这样,我和7个学生就开启了世界研学旅行之旅。

从准备材料,到赴美国大使馆签证,再到跨过太平洋,直抵美国大陆,一路走来,全靠我和学生自己摸索和研究。

到了美国,亲眼看到了底特律城市的衰败,深刻体会了美国的”小费”文化,第一次看到了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与众不同,带领学生到兰辛高中进行了交流,自己摸索乘火车,转大巴到美国的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有一个特点,不论带学生到哪里都一定让他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不论是在机场,还是在学校,也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

只有多跟别人交流,才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如果只是走一走,看一看风景,这不是研究性学习,也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

在我看来,研学旅行要做到两个方面。

第一,要有一定的研究项目。在旅行开始之前,学生了有一定的研究项目,就可以利用这些研究项目和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第二,学习要与旅行相结合。旅行也是一种学习,对学生来说,在履行过程中不能只看风景,不做学习。

相关新闻